既然便利店初期投入這麼大,幾年虧本燒錢是定律,為什麼還有人熱衷燒錢於24小時便利店?
  福田曉村認為,在電商發達的今天,很多到超市去買的東西,網上就能解決,而便利店的消費品有很大的隨意性,來店之後說不定就買了個什麼東西,加上特別便民,因此未來是要蠶食掉超市的市場,“便利店消費才是線下消費的主角”,他說。
  和福田曉村看法一致的,還有可購及7—11的負責人,在他們看來:一旦將一個城市的消費習慣培養起來,便利店的未來是無限的。
  本土化的戰略
  24小時便利店尚未在一個城市成為一種消費習慣的時候,要賺錢是很困難的,於是,羅森、7—11、可購都將“本土化”作為了實現盈利的重要戰略。
  “去年開始在重慶店面賣小面這件事情,我們團隊拿到了羅森總部的最高獎。”福田曉村說這個案例的時候相當自豪。
  羅森賣小面,是去年頗有口水率的一個新聞,負責開發這個項目的是一位日本人,他把重慶小面吃了十多家,還參與了最後與陶然居合作的小面作料的品評,最終讓小面作料實現了標準化,“一家店,一天最多能賣出200多碗小面,這個數額是相當驚人的,吃小面順便買瓶水,消費拉動的意義重大。”
  羅森還不光是賣小面,還賣了辣味的關東煮,除了熟食,其他商品也更加符合重慶人口味,比如辣味的蠶豆,放的位置一定比不辣的要好,而且會被貼上標簽,表示不能斷貨,“以前我們沒把本土市場看透,再努力都不賺錢,現在終於明白了,要讀懂本地人的心!”福田曉村說。
  為了更本土化,羅森準備開一種名為“羅森MART”的24小時便利店,這種店也是24小時開放,主打生鮮、水果。
  在本土化實踐方面,7-11沒有走任何彎路,在重慶開的第一家店,就要賣蔬菜等產品,相當於一個綜合性超市的縮小版。
  本土企業的可購,具有一樣外資品牌24小時連鎖店不具備的優勢——可以賣香煙。香煙的銷售利潤並不見得高,但買香煙的人可能還要買個口香糖什麼的,進店客人多了,帶動作用是相當強的。
  線下消費的主角
  在趙彪看來,24小時便利店戰勝大型超市大約要10年,但這遲早要實現,“人是越來越懶的,買東西能少走一步就不會多走一步,大超市耽誤時間還要關門,生意只能留給24小時便利店。”
  形成消費習慣,前提條件是店要足夠多,可購目前有186家店,加盟店占85%,還在奮力擴張,今年計劃達到250家。重慶羅森目前是80家,預計今年破120家,明年200家。7-11表示選址比較嚴格,但肯定會加速店的開放。
  “在西安,便利店已經在吞噬大超市的空間了。”趙彪說,可購將來會加大社區化的步伐,合川等區縣市場已經簽約即將開業的店面,他認為,外資便利店內部消息傳遞和決策流程慢,不如本土便利店的速度,“現在萬科系和東原系都在和我們談合作。”
  重慶晨報深度報道記者 凃源
  正在經營中的羅森和可購連鎖店。  (原標題:他們為何熱衷便利店?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d41ldbf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